“大爷,您别急,咱们坐下来好好说,邻里之间没有解不开的结。”在社区里,调解员正耐心劝说因楼道堆物引发争执的两户居民。这样的场景,在陕州区的各个社区、村庄每天都在上演。
一、扎根基层“零距离”,织密矛盾化解网络
人民调解是化解矛盾纠纷的“第一道防线”。陕州区司法局始终以“解民忧、纾民困、暖民心”为出发点,积极构建“排查—化解—回访”的社会矛盾纠纷处置机制,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、解决在基层,为社会和谐稳定注入坚实力量,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为让群众“有纠纷找调解”更便捷,陕州区司法局构建起“区—乡镇(街道)—村(社区)”三级调解网络,实现调解组织全覆盖。全区13个乡镇(街道)、18个社区、258个行政村均设立标准化调解工作室,配备专职调解员302名、兼职调解员567名。调解员通过与群众唠家常,了解其生活、家庭情况,及时发现邻里摩擦、家庭矛盾等“小事”的线索,防止矛盾纠纷滋生。今年以来,累计排查化解基层纠纷3641余起,化解率达95.1%,真正做到“小事不出村(社区),大事不出乡镇(街道)”。
二、聚焦难点“靶向解”,提升专业调解效能
陕州区司法局定期对调解员开展法律知识和调解技巧等专业培训,要求调解员全面掌握纠纷背景,避免片面判断,从纷繁复杂的诉求中提炼关键争议点,组织当事人平等协商,促进其自愿达成调解协议,用“专业人”解“专业事”。
“太感谢了!困扰我这几年的问题终于解决了!”居民王某住在一楼,因地下室漏水修缮,楼周围的绿化地被硬化,成了孩子们的玩耍场,严重影响到一家人的正常休息,长期的噪音困扰让家人焦虑成疾。在永乐社区负责人的陪同下,王某来到陕州区调解中心,调解员听闻后当即行动,组织各方学习相关法律知识,引导社区、物业、当事人充分表达诉求,最终让物业和业主关系重归和谐。
三、回访跟进“不断线”,筑牢调解成效关卡
大营镇村民李某常年在外打工,家中留有母亲、低智的妻子和年幼的女儿共同生活。因妻子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较差,平时生活事宜基本由婆婆操持打理,但因此也引发婆媳矛盾不断,甚至招来娘家人的不满。一天,妻子因将手机丢失不敢回家,跑回了娘家,娘家人以为女儿受了委屈,遂带人到婆家为女儿“撑腰”,两亲家因为琐事产生误解闹到镇调委会申请调解。镇调委会了解案情后劝解双方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,体谅对方的顾虑,并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,两亲家满意地一同返回。考虑对一方当事人的特殊情况,镇调委会在纠纷调解成功后依然挂心,一个月后,调委会工作人员上门回访,儿媳妇抢着说:我婆婆最近可没凶(吵)过我。
在每一件调解案件的回访工作中,陕州区司法局始终秉持“以情为纽带、以法为底线”的原则,通过电话沟通、上门走访等形式,重点关注当事人情绪状态、协议履行情况及家庭关系改善程度。这一举措不仅巩固了调解成果、督促了协议落实,还能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介入疏导,进一步消除隔阂,提升了纠纷化解的彻底性与群众满意度,成为检验调解工作实效、深化矛盾治理的重要环节。
一件件纠纷的化解,一个个矛盾的平息,背后是人民调解员的辛勤付出,更是“把矛盾化解在基层”的治理智慧。下一步,陕州区司法局将持续加强调解员队伍建设,创新调解方式方法,让人民调解这道“风景线”更加亮丽,用实际行动守护万家灯火、促进社会和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