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指出:“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,使教师可以少教,使学生可以多学。”这种以“少教”达到“多学“的愿望,构建高效课堂模式,是历代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。这种“少教多学”的教学理念与新课改理念是一拍即合的。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,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,来打造高效课堂呢?
我认为,总体来说,就是变“讲堂”为“学堂”,在学的过程中主要是激励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方式。
一、学生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
1、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当转变。
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、引导者和合作者。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,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。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,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,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、教学活动的支配者、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,而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,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、组织者和指导者,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,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,注意培养学生自觉、自律能力,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。
2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。
质疑是指学生在学习中不懈的追寻与探究。古人云:“学贵有疑。小疑则小进,大疑则大进。”在教学中,我坚持“质疑优先”的教学原则,学生在学习中一有疑问提出,我会根据学生的疑问去进行教学,不断调整教学思路,满足学生追寻探究的求知欲望。学生有了质疑的自由,学习的热情就会调动起来。
3、培养学生思维方法,学会创新。
教师的责任不在教,而在教学生学。实践证明: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,是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,学生一旦掌握了它,就会受益无穷。
(1)反向思维,引导学生发现问题。要善于指导学生从习惯性思维模式中跳出来,打破思维定势,试着进行反向思维,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事物,从中发现问题。
(2)发散思维,启发学生梳理问题。多向思维,使学生在思维的发散中解决问题的能力。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,从而引起学生兴趣,帮助学生拓宽思路。
(3)探究思维,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。在新课程改革下的探究式学习中,教师要善于捉住疑难点,引导学生创新思维,让学生去发现和探究疑难、解决疑难,然后陈述出来。
4、培养学生的合作性。
小组学习作为课前自主学习与课堂全班教学的中介与纽带,其重要性和优越性是明显的。就学生而言,课前自主学习的成果和遗留的问题能够得到伙伴的充分关注和帮助,不仅有助于促进学习的进步和发展,而且有助于培养合作的能力。就教师而言,因为有小组合作学习做基础,所以比较容易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与存在的问题,有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,还可以把小组学习作为深化课堂教学的契机,进一步开展小组交流或全班教学,使全班同学共同获益。
二、我的教学实践
我在实践中尝试着将“讲堂”变为“学堂”,表现为三个方面:
1.课前-------预习导学--------不看不讲
上新课前,我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课文,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。教学新课时,让一两个学生教学字词,着重理解多音字和形近字,实际上是组织一次对生字词的巩固练习,对难检字进行识记,再组织字词竞赛。在学生激情的引导下,同学们已把目光聚焦到这篇课文上来,接着我再乘势上课。
2. 课中-------讨论展示---------不讨不讲
可以先让学生充分熟悉教材,再让学生提问,这样他们提的问题往往会有针对性。把提问权交给学生,课中发挥讨论,是开启学生思维、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条很好的途径。
3. 课后--------达标测评--------不做不讲
达标测评是对学生课堂学习成果的考察,可以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把握情况,对于出现的问题老师要及时讲解纠正。
叶圣陶先生曾说“教是为了不教”,我们“少教”的主旨就是为了学生的“多学”乃至“不教”从而达到教学的高效。总之,通过实践,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课堂积极性,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。学生上课做到自主学习,尝试提出问题,进行合作探究,解决问题,基本可以将“讲堂”变为了“学堂”。当然要想真正地通过“少教多学”来构建高效的课堂,任重而道远,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慢慢摸索、反思、总结,从而真正实现师生互动,生生互动,达到师生和谐发展,共同提高的目的。
课改,我们在路上!我们相信,只要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,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、总结 ,让学生真正动起来,让课堂真正成为开发学生智力的场所,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、呈现精彩!
(供稿:宫前中心校 孙晓芬 编辑:史文虎 审核:张银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