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新闻中心 > 今日要闻 > 正文

一位农民的绿色梦想

发布日期:2016-03-17 10:01     字体:

  眼下正是植树造林的好时节。近日,在陕州区观音堂镇韩洼村的层层梯田上,姬文龙领着他的弟弟、叔父以及民工们,手执铁锨,肩扛树苗,又开始了新一年绿化荒山的“征程”。
  今年48岁的姬文龙是陕州区观音堂镇大延洼村农民,曾开了近20年的汽修厂。2003年,他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,又从银行贷款,先后投资200多万元,承包了西李村乡柳沟村、宫前乡神龙峡、观音堂镇韩洼村和甘壕村等5处荒山荒坡以及天然林场,面积近1万亩。10多年来,姬文龙带着大伙在荒山上植树造林2000余亩,使光秃秃的山岭变成了天然氧吧。
  3月8日上午,记者来到韩洼村的一座山上,极目四望,山头上茂密的洋槐树林一片连着一片,梯田上的核桃树鳞次栉比,山沟里挺拔的杨树林逶迤绵延。半山腰的一处平地上,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几间简易平房、一个苗圃培育大棚和一间鸡舍,房旁停放着三轮车、手扶拖拉机等农业机械,两只狗和一群鸡在房前追逐觅食,这就是姬文龙临时的“家”。
  在西山坡的梯田上,姬文龙66岁的叔父姬师傅和几名民工正在给核桃树施肥。姬师傅说:“光照好、地势平缓的山坡适宜果树生长,2009年把梯田整理好之后,我们每年都在这里栽些果树,现在规模越来越大。”
  在北山坡底,一台挖掘机正在翻地,挖掘深度足有1.5米,憨厚朴实的姬文龙说:“这里的土是红土加料姜石,不深翻可不行啊,否则栽啥树都不长。”
  在东南山坡,几位师傅在已经挖好的鱼鳞坑中栽植皂角树。姬文龙说:“这里原本是荒坡,3年前我们在这里栽植了具有药用价值的皂角树,现在是在未成活处进行补栽。”记者走近细观,几年前栽植的皂角树足足有一人多高,枝头已经长出了嫩绿的新芽。
  记者和姬文龙边看边聊。2009年春节过后,他投资130多万元购买了挖掘机、装载机等大型机械,向韩洼村的荒山“开战”,打通进山的3.5公里道路,削平山顶,干了整整一年,才将1000亩荒山改造出600多亩梯田。在土地整理过程中,农民出身的姬文龙根据山势绘制草图,现场指挥,尽量把每一块梯田整宽整平。为了心中的绿色之梦,他日夜奋战,一进山就是十天半个月,长年吃饭不规律,使他落下了严重的胃病。
  2010年一开春,姬文龙从省果树研究所苗圃基地引进新品种核桃树苗,到嵩县引进皂角树苗,从周围村庄招募40多人上山栽树。刚开垦出来的地是生土,他给每个树坑都施上有机肥,以改良土壤。受资金限制,从2010年至2013年,他每年只能栽100多亩,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。
  梯田整好了,树也栽上了,没水浇地怎么办?花钱雇车拉水,一车就要200元,一年浇两次水就要花上万元,费用太大。聪明的姬文龙了解到东南山坡下有一条河流,便萌生了引水上山的想法。于是,他四处奔走、积极联系,在陕州区水利局的帮助下,在山脚下挖了一个池塘,将河水引入,还修建了提灌泵站,埋设输水管道2万余米,在山顶建了一个容积500立方米的蓄水池,设置出水口150个,把水通到每块林地。此外,姬文龙还在沟底空地上挖了一个池塘,专门用于养鱼,“我想在这里建一个小型水库,把河水蓄起来,好好改善这里的生态”。
  投资大、见效慢、资金不足一直是姬文龙造林工程的难题。他借助开汽修厂时积累的人脉,向朋友借钱继续投资,尽管方法用尽,还是受资金所限,每年只能绿化一部分荒山。“购树苗、雇人挖坑栽树、浇水、施肥、管理修剪哪一样都需要花钱,我只有采取小步快跑的方法,去实现我的绿色梦想。”他说。
  姬文龙给记者算了一笔账:“如今,这600多亩梯田,其中400多亩已经栽上核桃树,每亩50棵,每棵树收50公斤核桃,青皮核桃每公斤卖4元,一亩地收入五六千元不成问题,400多亩保守估计每年收入100多万元。林下再种些中药材,少说一亩也能收入2000元。”
  “承包荒山之初,认识的我都说:‘你投资啥都行,何苦在荒山秃岭土里抛食呢?!’就连我妻子也反对,但我认为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,现在人养树,日后树养人,决定做了,哪怕再难也要坚持!”姬文龙信心满满地说,“我计划再用10年时间,把承包的荒山全部绿化,并在合适的区域栽植花椒树、果树等经济林,林下种植中药材,提高土地产出率,变荒山为花果山,并以建立林业合作社、家庭农场的模式,为附近村民在家门口创业、就业提供帮助,与乡亲们一起分享植树造林带来的成果。”
  “今年的全国两会上,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,这对我们荒山造林的人来说可是个好消息。”姬文龙说,有了国家政策的支持,他的心里越来越亮堂了。

编后语:

  为绿色追梦者点赞
  一位普通农民,十几年来克服种种困难坚持植树造林的精神令人敬佩,值得点赞。
  “现在人养树,日后树养人”“变荒山为花果山”“为附近的村民提供就业帮助”“与乡亲们一起分享植树造林带来的成果”……姬文龙的这些话朴实无华,却体现了一位农民的远见卓识,充满了正能量。
  植树造林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长期工程,既需要多植树,也需要提高管理水平,这样才能达到目的。姬文龙不但重视植树,而且视土地为珍宝。他不但用挖掘机深翻荒地造良田,向管理要效益,还采取修建提灌站、蓄水池,施肥改良土壤等措施,不惜花大本钱大力气来提高树木的成活率,保证植树质量。
 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,他不等不靠,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,以荒山为家,和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;为克服后续资金不足的困难,他创新植树造林模式,试验开发多种经济林项目,为植树造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。姬文龙脚踏实地、敢想敢干的做法,不但为我们在植树造林方面作出了表率,而且也对我们做好其他工作树立了榜样。

打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