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音堂镇观和苑社区是2013年建成的新农村社区,集中安置了全镇22个行政村的搬迁群众,共计739户3000余人,是一个典型的多村融合社区,曾面临着搬迁群众融合治理的复杂课题。为此,观音堂镇坚持党建引领,通过推动“联、通、融、实”机制转变,积极探索具有观音堂特色的社会治理新模式,逐步打通多村融合治理堵点,有效激发了基层治理的“高效能”,切实增强了辖区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做优“联”的文章,加强“多村融合”协同联动
一是支部牵头,完善机构,解决“如何管理的问题”。建立“属地+原籍”双轨治理模式,坚持段岩村党支部的统筹领导,由其牵头成立观和苑管委会具体负责社区日常运转,包括环境卫生、物业管理、平安建设、邻里融合等“门前事”,确保了搬迁群众居住生活的有序与稳定;与此同时,居民的原户籍所在村则继续承担其土地权益、社保医保、政策补贴等民生保障服务,有效破解了“人户分离”带来的管理服务难题。二是民主协商,多元共治,解决“民主决策的问题”。建立“段岩村+管委会+原村”联席会议制度,涵盖段岩村“两委”骨干、管委会主要负责人以及各搬迁群众原籍村的负责人,重点围绕信息互通、政策衔接与难题共商三大主题开展工作,破解各村群众户数不均,在社区事务协商、决策中“少数服从多数”现象存在争议问题;并在9个一般网格下划细划小30个“微网格”,实现3000户群众全覆盖,重大事务先经各网格形成多数意见,再共同协商、共同决策。三是共同参与,人才联动,解决“科学治理的问题”。建立“社区统筹+原村推荐”人才联动机制,由社区管委会根据治理需求和产业发展岗位,向各原籍村发出明确的“人才需求清单”;各原籍村则凭借其对村民历史表现、专业技能、个人口碑的深度了解,进行精准“画像”与筛选,向社区定向推荐信得过、有技能、愿奉献的合适人选参与社区工作,破除各村因利益分化、诉求分化和身份认同的因素产生的治理隔阂。
放大“通”的效应打造“美好社区”特色样板
一是设施共享,破解资源闲置。整合搬迁村闲置文化器材、农业技术设备等,通过“线上预约+线下调配”供群众共用,统筹社区公共空间,联合开展农技培训、文艺汇演等活动,实现“一处资源、多方受益”。二是民意收集,化解治理痛点。观和苑社区居住人员结构复杂,如果矛盾不及时化解,小纠纷可能变成大问题,破解这一治理痛点,催生出“三级联动”治理体系,由镇党委牵头,村“两委”、管委会和民警包户,党员干部“敲门”,将“警治+法治+民治”拧成一股绳。针对社区独居老人、租房集中户等易产生需求和诉求的群体,以未诉先办解决日常隐患。让基层治理从“被动应对”转向“主动防控”,矛盾化解实效显著提升。三是集思广益,创新治理模式。依托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和段岩村矛盾纠纷化解室这一阵地,建立矛盾纠纷排查、预警、调处、回访一体化工作机制,打造了一支政治素质高、业务能力强的矛盾调解队伍。搭建“线上+线下”双轨沟通渠道。集成段岩村、管委会、原村服务热线和应急联动电话等功能,同时借助甘棠议事,搭建村社融合议事平台,推动形成“大事共议、难事共解、实事共办”的协同治理新格局。
做实“融”的效果凝聚“亲如一家”群众共识
一是以“众人治”破“单打独斗”,促成治理共同体。创新“共建共治共享”的多村融合治理方式,进一步将“各管一摊”转变成“一摊共管”,打造多村议事协商平台,让社区治理从以往的“单打独斗”变为“群策群力”。二是以“微实事”解“民生需求”,撬动治理大效能。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,以群众满意为目标,完善社区硬件设施,改观社区面貌,提升人居品质;畅通社情民意反馈渠道,通过“商量”出办法、出共识、出感情、出团结,充分调动党员干部、能人达人、社区力量等积极性和参与度,变服务对象为治理力量。三是以“大党建”破“要素壁垒”,引领融合善治理。进一步将组织优势转化成发展动能,破除体制、隶属等束缚,加速人、财、物等要素资源流动共享,推动目标、资源、制度各要素的整合,协调多村融合治理的流程与环节,进一步推动观和苑社区从相“加”阶段迈向相“融”阶段,走出治理洼地。
从“千条线”拧成“一股绳”,从治理洼地跃升为示范标杆,观和苑社区走出了一条基层高效能治理新路径。下一步,观音堂镇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,以更实的举措、更优的服务、更强的合力,推动基层治理再升级、民生福祉再提升。(观音堂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