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新闻中心 > 陕州动态 > 正文

地坑院“村晚”带“火”陕塬文旅示范带

发布日期:2025-08-15 08:19     字体:

  8月12日,2025年河南省“夏季村晚”主会场陕州地坑院内人潮鼎沸,掀起乡村旅游热潮,引“燃”片区经济发展。据悉,陕州区深耕陕塬地坑院民俗文化,将曲村的“十碗席”、凡村的日间照料中心、人马寨村的非遗研学,柳林村的“三宝”李子、城村的阳光玫瑰葡萄,连点成线,逐步构建起涵盖采摘、民宿、游玩一体的陕塬农文旅示范带。

  守护文化根脉,筑牢发展基石

  陕州区建立“政府主导+专家参与+民众守护”机制,划定保护区域,以北营村地坑院景区为中心,对现存地坑院开展“一房一档”普查,修缮濒危院落,保留原生建筑形制与民俗生活场景。陕州区张汴乡曲村修建地坑院党支部,发展“地坑院+民宿”先后争取资金3000多万元,整修108座地坑院,改造特色院落、民宿宾馆19家180个床位,民俗剪纸、土特产、手工制品摊位200个,农家乐60余家,休闲采摘园116家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将农产品销售一空,旅游综合年收入超过2000万元。探索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道路,让千年地坑院“活”在当下。

  串点成线连片,构建发展格局

  打破零散分布瓶颈,以地坑院核心区为原点,串联周边张汴乡曲村,大营镇城村,甘棠街道柳林村,西张村镇凡村、人马寨村生态古村落。打造“地坑院民俗体验带”。整合陕塬片区资源。西张村镇人马寨村注册成立“古寨印记”党支部领办合作社,先后投资600万元,整修翻新3座地坑院(特色农家乐和住宿),2个亲子果蔬采摘大棚,600平米游客服务中心一座,配套游乐设施20套。拓展“地坑院+非遗研学”,结合非遗澄泥砚博物馆和秀云捶草印花民间艺术馆,开发民俗传承课程,成为中小学研学实践基地;推出“文化探访+生态休闲+农事参与”主题线路。初步形成了集“吃、住、游、学”于一体的特色旅游产业。

  激活产业动能,共享发展红利

  推动文化与多产业深度融合。“地坑院+电商”,将陕州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陕州石榴、清泉沟小米、城村葡萄、柳林李子、陕州剪纸、面塑等文创及农特产品推向市场。形成“一核引领、多片联动、全域协同”发展格局,让游客留得下、玩得全,带动片区人流汇聚。黄河岸边大营镇城村2000余亩葡萄园,年产值2500吨,全村收入3800万元,人均增收3.5万元。甘棠街道柳林村"三柳李子农民专业合作社",创新"支部+合作社+基地+农户"模式。总产量1800万斤、产值3000万元,人均增收1.8万元。村民以资金、苗木入股变股民,合实现发展与村民利益一体化推进。让村民端起“文化碗”、吃上“旅游饭”,实现文化“软实力”向发展“硬支撑”转化。(段飞 李彦青)


打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