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千家万户都好,国家才能好,民族才能好。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,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近年来,三门峡市陕州区弘扬周代召公“甘棠遗爱”古风,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聚焦矛盾纠纷“发现早、处理小、解决了”,形成了“网格前哨排查、智慧平台分流、多元协同化解、法治保障固本”的“甘棠议事”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模式,擦亮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平安底色。
□许金安贺海斌南富婧
陕州区,古称棠邑。周成王时期,召公在治理陕州期间,经常深入基层,“甘棠树下理诉讼,清风徐来解民心,劳一身而不劳百姓”,受万民称赞,世代传颂。
如今,这里仍流传着召公在甘棠树下处理政事、解决纷争、诉讼断案的“甘棠遗爱”故事。
近年来,陕州区广大党员干部弘扬“甘棠遗爱”古风,聚焦矛盾纠纷“发现早、处理小、解决了”,念好“访、连、议、送”“四字经”,逐步形成“网格前哨排查、智慧平台分流、多元协同化解、法治保障固本”的“甘棠议事”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模式。
叩门访织密网格“前哨网”
“就是因为寻找区第一人民医院退休医生刘忠谦,才让他的同事武忠保决定留在社区,不再外迁。”7月10日,说起一年前的那场虚惊,原店镇东二社区党支部书记张菊红说,“敲门行动”真的很有必要。
去年7月的一天,作为网格员的张菊红,一连三天没有看到82岁的刘忠谦,这可急坏了她:“独居,年龄又大了,电话打不通,会去哪里?不会发生意外吧?”
安全起见,她将情况上报给社区民警。民警在场,开锁公司开门,结果刘忠谦不在家。几经找寻,最终得知他住院了。
户口在东二社区的武忠保,本想将户口迁出,因这件暖心事,武忠保决定不走了。
近年来,陕州区坚持“四下基层”,党员干部常态化开展“敲门行动”。建立“区—乡镇—村居—小组”四级网格响应机制,将全区划分为2280个基础网格,选聘4202名网格员,组建“网格长+网格员+志愿者”服务团队,实行“一日双巡、三必到访”工作法(即重点人员每日必访、隐患区域每日必查、矛盾纠纷每日必报)。严格落实“五大员”工作机制,网格员身兼“信息采集员、矛盾调解员、法治宣传员、民生服务员、治安巡防员”多重身份,通过“民情日记”动态掌握网格内婚恋家庭、征地拆迁等12类重点矛盾隐患。
网上连搭建智慧“云平台”
5月3日,一场暴风突袭陕州,大营镇锦绣社区一居民的太阳能热水器脱落,砸中楼下一住户的汽车。“城事观察员”张群旺拍照片通过“锦快办”上报,社区党支部书记张菊样、物业公司人员一起协调处理,两家和解,避免了纠纷。
“锦快办”是锦绣社区探索推出的二维码小程序,只需用手机扫码打开,就能随时随地将发现的问题拍照上传,社区干部看到问题后会第一时间解答、交办,并视情派人前往现场协助解决。
“锦快办”谐音“尽快办”,是在陕州区“陕闪办”矛盾纠纷二维码调处平台的基础上开发的。锦绣社区把发给“城事观察员”的小区分布图叫作“友好图”,听着就暖心。
“将外卖小哥、快递员、返乡大学生、热心居民、物业管理人员、退休教师等熟悉街角巷陌的群体聘为‘城事观察员’,通过积分激励、荣誉表彰,引导‘服务接受者’变为‘治理贡献者’。”张菊样说,“主动发现治理盲区,高效打造‘移动探头’网络,推动问题发现由‘被动响应’转向‘主动巡查’,实现‘线上+线下’治理闭环。”
在陕州区,各乡镇、商超、社区等场所都醒目张贴有“陕闪办”二维码,构建了一个庞大的“扫码说事”二维码矩阵,群众扫码即可在线提交诉求。“陕闪办”矛盾纠纷二维码调处平台实行三级预警机制,简单事项网格即办、复杂问题部门联办、重大矛盾领导包案,形成“群众扫码—平台派单—限时办理—跟踪问效”闭环,强力推动“码上说事,马上处理,案结事了”。
据了解,“陕闪办”运行以来,点击量7万余次,累计受理群众诉求320件,办结率达100%。
大家议创新议事“微载体”
在陕州区,甘棠街道临湖社区是个特殊的存在:组建仅有一年半时间,地处三门峡高铁南站附近,有10个新建居民小区和5座商业大楼,常住人口2.08万左右。居民之间、居民和物业之间的矛盾纠纷考验着社区一班人的智慧和能力。
半年前,一对70多岁的夫妇因居住环境和物业发生争执,多次报警依然没能解决,物业请求社区介入。社区党支部书记韩阿俐随即组织党支部成员、居民自治小组成员、社区法律顾问、专职网格员、物业负责人等一同启动了“甘棠议事”机制,仅两个小时便解决了纠纷。
“坐在一起打开天窗说亮话,调解矛盾纠纷不是‘和稀泥’,要有一说一,依法依规讲政策,按章办事!”韩阿俐说。
小事不出网格、大事不出社区、矛盾就地化解,今年以来经韩阿俐调解的纠纷就有54起。
近年来,陕州区在村头巷尾、田间地头搭建“流动议事厅”,采取“干部说政策、乡贤讲道理、群众谈诉求”方式,现场化解土地流转、邻里纠纷等矛盾。同时,深化“甘棠议事”品牌建设,建立“群众点单、支部派单、党员接单”服务模式,累计解决小区充电桩安装、广场舞扰民等民生问题860余件。
上门送深耕法治“责任田”
“小耳朵仔细听,陌生电话不回应……”7月11日,甘棠街道临湖社区警务室,民警徐梅玲打开手机,社区幼儿园参与拍摄的《全面反诈社区同行》短视频,让人眼前一亮。
陕州区开辟“崤函说法·甘棠课堂”,通过抖音短视频、陕州锣鼓书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《信访工作条例》等法律法规,累计发布普法短视频120期,播放量超50万次;实施“法治细胞培育工程”,全区组建由106名法治副书记、68名法律顾问、271名“一村一警”构成的普法队伍,开展“订单式”送法下乡活动。
“崤函说法·甘棠课堂”“法治细胞培育工程”“甘棠树下”检察文化品牌、“法律知识进校园护航青春助成长”活动……陕州区通过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,全方位、多维度以案说法,以案释法,寓教于乐,潜移默化,使人民群众办事依法、遇事找法、解决问题用法、化解矛盾靠法之举蔚然成风。
今年以来,陕州区还积极推行“4+1+N”基层治理模式,组织全区村(社区)党支部书记、包村干部、一村一警、网格员,以及乡贤、志愿者力量,广泛动员工青妇群团组织和新业态群体,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社会防控,维护了社会大局持续稳定。
“上半年,累计化解矛盾纠纷2886个,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同比上升24%,信访总量下降40%;治安警情、刑事警情同比分别下降41.6%、19.9%,成功推动基层治理从单一主体向多元共治转变。”陕州区委常委、政法委书记、副区长李刚表示,将持续提升基层高效能治理水平,让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在陕州大地落地生根。(河南日报农村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