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前,在大营镇辛店村,一纸协议让六年互不理睬的亲兄弟三人握手言和,更让九十多岁的老母亲露出久违的笑容。这是当地镇、村干部持续入户走访,梳理矛盾分歧,咨询法律顾问,联合乡贤代表、族内长辈,围坐“联心”调解桌前,成功调解的一起因拆迁安置引发的赡养纠纷,也是基层法治与德治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。
近年来,大营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大力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,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,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、大营特色的社会治理新模式,推动信访工作法治化在基层落地生根,奏响了社会稳定与民生幸福的和谐乐章。
建成“一窗口受理、一站式服务、一体化运行、一揽子解决”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,健全“微小矛盾化解优先、一般矛盾合力解决、复杂矛盾想方设法处理”社会矛盾调处服务体系,致力于解决群众“多向跑路”“多方投诉”的难题。
推行“清单制+责任制”工作方式,细化信访工作责任清单,明确牵头负责人、工作措施和工作机制,推进信访矛盾纠纷源头预防、多元调处,确保信访矛盾调解工作衔接有序、成果有力。
建立全域网格治理体系,科学划分234个网格,吸纳200余名来自各领域的党员干部群众担任网格员,每日开展网格巡查,利用“三门峡全域网格”系统及时上报各类矛盾,打通“基层治理神经末梢”。
运用“4+1+N”治理模式,凝聚4类关键力量(村(社区)党组织书记、包村(社区)干部、网格员、一村(格)一警),1个乡贤组织,N类补充力量,通过“德理法”融合,用群众听得懂、信得过、易接受的方式解决问题,让“多元调解”柔性治理优势得到充分发挥,推动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、消除在萌芽。(张凤翼 李东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