乡村振兴,民生为大。
刚刚过去的2024年,陕州区甘棠街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聚焦“一老一小一青壮”,统筹推进养老助老、教育医疗、安全出行等工作,把一件件暖心“小事”办到了群众心坎上,以惠民实事解决了百姓的心头大事,着力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、幸福感更可持续、安全感更有保障。
围绕“一老一少一青壮”提升幸福指数
“饭菜味道好,比家里的饭好,白天过来还能跟大家伙儿说说话,挺好哩!”2025年1月5日中午时分,在陕州区甘棠街道柳林村日间照料中心就餐的杨小顺老人,脸上洋溢着笑容。
为解决留守老人白天无人照料问题,柳林村把村里闲置房子改造成日间照料中心,目前可以为近20位老人提供午餐、晚餐和休闲活动等服务。
2024年以来,甘棠街道聚焦老有所依,积极开展养老助餐、日间照料、配餐到家等服务。临湖社区建立滨河湾吉祥食堂、明珠小区食堂,为60岁以上老人提供幸福长者餐,对高龄老人和不便出门居民送餐上门。他们还打造了15分钟便利生活圈,让老人在家附近就能享受到买菜、医疗、文体娱乐等服务,并组织专家义诊、健康讲座、防拐防骗宣传、智慧父母宣讲等,让更多老年人体会到了助老养老的温情。
聚焦少有所学,成立少儿托辅中心,开办四点半课堂、周末兴趣班、日间自习室等,开展幼儿托管、学业辅导等服务,营造少儿安全、温馨的学习成长环境。
聚焦壮有所为,依托22个物业公司建立就业服务平台,开展家政服务等技能培训,发布保洁保安、月嫂家政等就业信息3000余条,受益群众20000余人。
共筑共建聚合力服务居民不打烊
探索“党建+网格”治理模式,用情用心为居民办实事。微网格建设上,搭建四级联动网格23个,汇聚社工、物业和志愿者,吸收网格员93个,实现居民哪里有需求,支部就延伸到哪里,使基层组织的神经末梢畅通有力。共筑共建上,举办迎新春文艺晚会,有效连接社会组织、辖区部门、居民群众,促进社企融合发展。服务保障上,建立“临湖优选”平台,与新桥、蔡白等村达成果蔬购销协议,累计销售农产品350余万元;组建8个志愿服务队,开展公益课堂、科普宣传、医疗义诊等120余场,服务居民15000余人次。
创新城乡治理模式、共筑共建民生服务,提升基础设施、办好群众脚下实事……翻开2024年重点民生实事“账单”,甘棠街道所做的每一项民生实事,都见证着人民持续攀升的幸福指数。
完善道路设施办好脚下实事
道路建设承载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。甘棠街道积极申报对接,推动全长16.2公里的X044线尤湾至大峪口村路网改造工程顺利竣工,方便了群众出行和农产品外运,彻底治愈了群众积压20多年的“心病”。村民高兴地说,这条路修到了百姓心坎上,是真正的“产业路”“幸福路”。同时,各村水毁道路维修、村道及巷道硬化、生产道路改造等也已完成,彻底解决村民门前道路泥泞问题。
文化惠民让多彩文化润泽生活
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,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。甘棠街道挖掘文化资源,组建广场舞队8个、秧歌队5个、锣鼓队3个,还有太极队、合唱队、戏曲队等,建设篮球场9处、文化室22个、健身器材16处、阅览室15个,利用春节、元宵节、三八节、重阳节等,组织开展篮球赛、送春联送祝福、送戏下乡、文艺汇演、快乐星期天等富有特色的文化惠民活动100余场次。
甘棠街道还先后完成了第二届中国·陕州桨板赛、自行车邀请赛、马拉松比赛等文体赛事的场地安保、氛围营造等任务;举办第六届蔡白樱桃节和柳林李子采摘活动,提升了知名度;网络直播特色春晚,挖掘传统文化内涵,营造了欢乐祥和的文化氛围,极大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。
就业是民生之本、发展之基。甘棠街道持续深入推进“人人持证、技能河南”建设,开展营养师及养老护理培训两期171人,新增技能人才66人;全年劳务输出6635人,新增劳动力转移就业297人,就业质量和水平持续提升。临湖社区、站北社区全面与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实施共筑共建,开展就业招聘、直播带货活动15次,受益社区居民3000余人。
促发展,惠民生,归根到底是为了让人们过上更好的日子。目前,甘棠街道各村(社区)工作力量正从“单打独斗”向“多元共促”转变,资源利用由“封闭管理”向“共治共建”转变,基层党组织的统筹协调能力进一步增强,人民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持续提升。(甘棠街道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