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以前村里有事,要么不知情,要么想反映问题都找不到门路。现在可不一样了,在村口小广场上坐下来聊几句,问题很快就能有答复!”西张村镇南原村村民毋随熬的话,道出了当地基层治理的崭新变化。
今年以来,西张村镇深入践行“枫桥经验”,创新构建“甘棠议事”模式,该模式以网格化治理为坚实根基,以多方协同参与为有力支撑,将“有事好商量、事事有回应”的理念融入基层治理的每一个环节,推动治理主体从“单一主导”向“多元协同”转变,让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在乡村的烟火气中不断提升。
为筑牢治理基础,该镇持续深化“党建+村组长制”,以辖区41个行政村为依托,精细划分出361个村组“网格”,把治理服务的触角延伸至每一户、每个人,实现基层治理从源头到末端的全方位覆盖。以太阳村、陈村、水淆等沿线村庄为例,当村民反映因耕地灌溉水渠堵塞引发矛盾时,网格员会第一时间将情况反馈给村组干部、包村领导、包村干部及镇相关部门,随后迅速组织水利技术人员与涉事村民赶赴现场协商,快速确定维修方案。这一举措不仅及时化解了纠纷,更保障了农田灌溉工作顺利开展。
在汇聚治理力量方面,西张村镇充分发挥网格员、包村领导、包村干部及村组干部的“桥梁纽带”作用,确保群众诉求精准传递,让网格员的意见得到充分表达,各个群体的声音都能被重视。同时,该镇打破“会议室议事”的传统局限,积极推行村口“板凳会”、庭院“拉家常”、田间“碰头会”等灵活多样的议事形式,把“路灯故障”“灌溉难题”“邻里纠纷”等民生实事摆到台面上,群策群力商议解决办法。提起议事效率,张四村村民员朝旭赞不绝口,“上次我反映村内道路两侧路灯不亮、影响夜间出行的问题后,村组干部、包村领导及包村干部立刻赶到现场查看。让人惊喜的是,短短几天内,道路两侧的路灯就全部点亮了,村民们夜间出行心里暖乎乎的,别提多高兴了。”
如今,在西张村镇的各个村落,庭院里的恳谈声此起彼伏,田间地头的议事场景随处可见。村民们从“治理旁观者”转变为“积极参与者”和“直接受益者”,一幅人人参与、共建共享的基层治理和谐画卷,正在西张村镇缓缓铺展。(西张村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