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新闻中心 > 陕州动态 > 正文

观音堂镇:化解矛盾有新招 基层治理更高效

发布日期:2025-09-18 08:31     字体:

  从镇区绿化带修剪到基础设施维修,从邻里纠纷化解到独居老人照护……今年以来,观音堂镇围绕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,结合党建、民情地图实际,因地制宜推进网格整合、人员整合、事务整合、数据整合,将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融入日常工作,通过“网格化管理”推动基层治理从“被动应急”向“主动服务”转变,用“小平台”蹚出治理“新途径”,用“小切口”撬动社区“大变化”。

  1.jpg

  小网格里的“夜行人”

  “如果说之前的工作是不断向上成长追寻枝繁叶茂的旅程,那么进入网格就是不停向下扎根体验固本培元的历练。”谈起干了一年多的网格员工作的党员干部深有感触。

  夜幕低垂,有一群人正整装待发,开始他们特殊的工作——夜间巡逻。他们就是观音堂镇乡村网格员。晚上八点半,网格员们穿上红马甲,拿起手电筒和记录本,开始每晚例行巡逻。手电光束划过村道,仔细检查着每一条小巷、每一处角落。谁家的电动车还停在门外充电,他们会轻轻敲门提醒;哪段路的路灯不亮了,他们立即拍照记录;发现可疑身影,他们会上前询问登记。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,关系着整个村庄的夜间安全。除了安全保障,夜巡还是收集民情的重要渠道。村民们晚上闲暇时,更愿意敞开心扉。网格员们借此了解群众需求,调解邻里矛盾,传达政策信息,成为连接村民与村委会的纽带。近年来,观音堂镇以“网格+”为抓手,立足201个网格阵地,发挥“前沿哨兵”作用,加大巡查力度,提升服务效能,让“小网格”成为保障民生的“大阵地”。

  调解室里的“明白人”

  “听您这么一说,我心里的疙瘩就解开了,其实邻里之间没有过不去的事儿!”在观音堂镇综治中心矛盾调解室里,原本因噪音问题闹得不可开交的楼上楼下两位邻居,经过调解员的开导,终于握手言和。

  依托甘棠议事,我镇建立“一站式”矛盾纠纷多元调解室,为议事协商工作开展提供工作阵地。同时结合各村(社区)群众构成特点,组织辖区内老党员、老干部、新就业群体、双报到单位等各领域能人汇聚各个调解室,不定期进行“议家事、唠家常”,不管是群众面对的基层治理共性问题,还是邻里、婆媳、夫妻间的大事小情,都在这里被化解。为延伸服务触角,建立动态排查机制,定期走访收集民意,倾听困难诉求;搭建“线上调解平台”,通过微信视频实现异地“云端调解”,并通过微信群推送普法案例,引导群众依法维权。今年以来,矛盾纠纷化解率达100%,精准为群众解“疙瘩”、化“心结”。

  群众眼中的“贴心人”

  “以前村里办事得跑好几趟,现在网格员主动上门问需求,好些事儿在家门口就办好了。”村民张大爷坐在自家院子里,看着网格员帮他操作完手机上的流程,脸上满是笑意。这温暖的一幕,正是观音堂镇以精细化网格治理推动为民服务提质增效的生动缩影。

  在网格治理中,党组织始终是“主心骨”,我镇构建“党建+网格+服务”一体化治理体系,党员干部主动在网格中亮明身份,带头宣传政策、调解纠纷、服务群众:哪家老人需要代办社保认证,党员网格员第一时间上门;邻里因一些矛盾起了争执,党小组长主动上门劝说;村里开展人居环境整治,党员带头清理卫生死角……“红色身影”成了网格里最亮眼的风景。今年以来,网格员累计收集民情信息120余条,代办服务90余次,化解矛盾纠纷150余起。网格就像一张“连心网”,不仅解决了群众的急难愁盼,更让党群、干群关系在一次次面对面的服务中越来越近。

  如今,在观音堂镇,“有事儿找网格”成了群众共识,“网格能办事、办好事”成了治理常态。这张覆盖全镇的“治理大网”,在党的引领下,正以更优的服务、更高的效能,持续书写基层善治的“观音堂答卷”。(观音堂镇)


打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