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秋时节,走进陕州区甘棠街道柳林村新品种培育大棚,一垄垄豆角藤蔓缠绕,翠绿的豆荚垂挂枝头;李子树苗排列整齐,枝条粗壮,一幅“果菜共生”的多元种植图景徐徐展开。这是柳林村依托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精准投入,探索“李子苗+蔬菜”套种模式、实现“一地双收”的生动实践,使有限的土地资源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。
资金“靶向投”,特色产业破瓶颈。作为三门峡市李子种植规模最大的专业村,柳林村种植李子2200亩,闯出了“萌小李”李子品牌。但是,李子树苗从培育到挂果需历经数年,前期大棚仅种植树苗,资源利用率低,短期内难见收益,产业发展“远水难解近渴”。为此,柳林村积极探索种植模式创新。“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帮我们建起了标准化大棚,我们考虑如何让土地‘活’起来、收益‘快’起来。”柳林村党总支书记赵宗良介绍,有了资金投入,村里大胆尝试李子、豆角套种,在不影响李子树苗生长的前提下,充分挖掘大棚土地的利用价值。
模式“巧创新”,果菜共生双丰收。实施“李子+豆角”的套种组合并非简单叠加,而是一种科学搭配。豆角作为应季蔬菜,从播种到采收仅需2-3个月,生长周期短,见效快;同时,豆角的根瘤菌有固氮作用,可有效提升土壤肥力,为李子苗提供丰富养分,形成“豆角养地、树苗生长”的好生态,一举两得。此外,套种模式还为大棚管理提供了便利:在打理豆角的同时,能更细致地观察李子树苗长势,及时进行扭枝、剪枝、病虫害防治,实现“一地双管”。如今,大棚内李子树苗长势健壮,豆角一茬茬采收上市,供不应求。
收益“看得见”,集体经济“加速跑”。“今年种有15个套种大棚,每棚豆角产量达到5000多斤,收购价稳定在2.5元/斤,15个棚仅豆角就能收入近20万元。”赵宗良算了一笔账:豆角一年能种两茬,光这一项,集体经济收入就相当可观。这笔“看得见、摸得着”的收益,让村民对产业发展更有信心。此前,部分村民担心李子前期投入大、见效慢,管理积极性不高;如今,套种模式带来的短期收益,不仅充实了集体“钱袋子”,还为村民提供了就近务工机会,每天能获得80-100元的收入,实现“家门口就业”。
套种模式初见成效,柳林村正计划进一步增加套种档期、丰富套种品种。“接下来,我们利用现有15个大棚,根据季节变化尝试种植黄瓜、番茄等,让大棚四季有产出、集体年年有增收。”赵宗良表示,还将结合李子产业,探索更多联动模式,让土地产出更多价值。(崔明磊 李月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