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17日,区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深入大营镇,专题调研扬高戏传承与保护工作。区政协副主席刘阳、张芳参加调研。副区长张晓丹陪同。
来到峪里村,调研组一行通过实地察看扬高戏剧团的排练场地,认真听取相关工作汇报,深入了解扬高戏的历史起源、艺术特色以及传承现状等情况。
扬高戏起源于古陕州。其曲调与眉胡、花鼓调的最大区别在于起伏大,调尾旋律上扬,且多用“大跳”,故而得名扬高戏。目前,该剧种仅存于陕州区大营镇峪里村和灵宝大王乡南阳村。在民间艺人的世代传承下,这一古老而稀有的民间戏曲剧种得以延续、保存。2007年,扬高戏被列为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
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,区文旅局详细汇报了扬高戏传承与保护工作情况。近年来,在区政府、区级非遗保护中心和民间力量的共同努力下,通过争取资金支持、申报传承人、剧目挖掘整理等措施,扬高戏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,同时也面临着宣传范围较窄,人才短缺、资金不足等问题。
调研组指出,扬高戏作为我区特有的民间戏曲剧种,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,是我区珍贵的文化遗产,保护和传承扬高戏意义重大。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,充分认识到扬高戏传承与保护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;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,完善政策支持体系,为扬高戏传承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;要加强人才培养,建立长效的人才培养机制,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到扬高戏传承事业中来;要创新宣传方式,拓宽宣传渠道,提高扬高戏的社会知晓度和影响力,让扬高戏这一古老的民间戏曲剧种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。
张晓丹表示,区政府将结合调研组提出的建议,继续加大对扬高戏的保护力度,切实做好扬高戏的挖掘、整理、保护和传承工作,推动扬高戏薪火相传、发扬光大,不断壮大全区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。字幕:区政协专题调研扬高戏传承与保护工作。(记者:何小慧)